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忻州市和我市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城市年报发展情况
1、城市基本信息
原平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东西相距62公里,南北相距58公里,东临五台,西靠宁武,南与忻府区、定襄毗邻,北和代县、朔州市朔城区接壤。全市面积2571平方公里。现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7个乡,7个镇。地域广阔,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矿产资源丰富,是忻州市唯一的县级市。
2、人口综合信息
据2023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0.2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948人,其中:城镇人口23.14万人,乡村人口17.11万人,男女性别比105.6%。全年全市出生人口1892人,人口出生率4.68‰;死亡人口4307人,死亡率10.65‰;自然增长率-5.97‰,城镇化率57.48%。户籍人数46.73万人,户籍年平均人口47.82万人,年末总户数19.30户。
3、全市资源环境
(1)土地
土地面积2571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为20.68平方公里,城市现状建设用地面积为20.68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用地为7.14平方公里,绿化覆盖面积为722.0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4.91%,公园绿地面积为194.56公顷,公园面积为246.64公顷,森林覆盖率12.0%。
(2)水资源
全市全年水资源总量为2.38亿立方米,用水总量为1.28亿立方米。
(3)环境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98.87吨,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164.24吨,工业颗粒物排放量为92.33吨,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为96.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6.7%,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为38%。
4、城市经济发展概况
(1)地区生产总值
202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4亿元,同比增长7.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11.55%;第二产业增加值122.4亿元,同比增长0.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57.85%;第三产业增加值64.8亿元,同比增长1.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30.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308元,同比下降4.65%。
(2)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6.08亿元,同比下降16.3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57亿元,同比下降9.45%,其中:税收收入10.51亿元,同口径比去年下降10.95%;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共计完成税收8.06亿元,同比下降21.9%。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34亿元,同比增长8.84%。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64.9亿元,同比增长10.91%。各项贷款余额196.5亿元,同比增长20.54%,存贷比42.3%。
年末全市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142.1亿元,同比增长10.2%;人民币贷款余额84.7亿元,同比增长5.14%。
(3)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1亿元,同比下降8.7%。
全年全市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88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92个,计划总投资385.1亿元,完成投资69.5亿元,同比下降12.6%。
(4)房地产
全年资质以上房地产企业开发投资5.37亿元,同比增长96.7%。其中,住宅投资完成4.44亿元,同比增长95.1%。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9.5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9.5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4.8亿元,其中,住宅4.77亿元。待售面积3.96万平方米。
(5)对外经济贸易
全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29901万元,同比下降35.82%。其中:进口额26359万元,同比下降39.78%;出口额3542万元,同比增长25.69%;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额0万美元。
(6)规模以上工业与建筑业
全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35.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4%,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
年末全市发电装机容量19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1%。其中,火电装机容量147.9万千瓦,与上年持平;并网风电装机容量40.9万千瓦,增长5.1%。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6.2亿元,下降9.9%。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5亿元,下降19.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75.8亿元,增长0.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25.6亿元,下降13.4%。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1.5亿元,下降35.6%;实现利润6.9亿元,下降47.3%。
全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亿元,同比下降12.5%。全市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共签订合同额11.7亿元,同比下降26.2%;完成总产值7.2亿元,同比下降30.5%;实现利润0.12亿元,同比增长12.1%。房屋施工面积2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7.9%。
(7)贸易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9亿元,同比增长3.2%。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5.1亿元,同比增长2.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2.9亿元,同比增长5.3%。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65.6亿元,同比增长2.8%;餐饮收入额2.3亿元,增长15.0%。
全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6.3亿元,同比下降1.1%。其中:城镇6.0亿元,同比下降2.0%,乡村0.2亿元,同比增长29.4%;批发业22.3亿元,下降47.8%;零售业5.0亿元,增长5.0%。
5、人民生活质量提高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75元,同比增长4.8%。按常住地分,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564元,同比增长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1元,同比增长6.0%。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6289人,比上年末增加4781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57520人,比上年末减少584人;参加失业保险48861人,比上年末增加175人;参加工伤保险36329人,比上年末减少362人。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73285人,比上年末减少132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21079人,比上年末减少7295人。
全年得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济2912人,全年共发放城市最低保障资金2212万元。全年得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16652人,3750人纳入农村五保供养。
年末全市城镇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2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2个。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154人。接受社会捐赠款25.75万元。
6、公共服务日趋完善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个, 文化站18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14个,农村文化活动场所368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3个。公共图书馆1个。出版报纸1种(不含高校校报)《原平市报》1420份/期,杂志1种《梨花》4000册。广播电视台1座,电台1座,一百瓦以上电视转播发射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80%,卫星电视人口覆盖率70%,自办节目电视覆盖率达70%,有线电视用户9000户。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584个,床位2039张。公立医院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健康扶贫“双签约”率100%。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678人。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90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技术人员101人,防疫、防治卫生技术人员33人,妇幼保健(所、站)卫生技术人员49人。年末全市有体育场4个,体育馆1个。
7、基础建设突飞猛进
年末全市公路线路里程152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4公里。年末实有公共汽车56辆,实有运营出租汽车390辆,公路客运量11.29万人次,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188万人次。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70321辆,比上年末增长7.23%,其中私人汽车64387辆,增长6.24%。本年新注册汽车3913辆,增长9.92%。年末轿车保有量40574辆,增长7.77%,其中私人轿车39172辆,增长7.03%。
全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32449.7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收入6375.7万元;电信业务总收入26074.01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9582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7.36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27.46万户,当年新增73137户。全市宽带接入用户151603户,其中当年新增20475户。
全年全社会用电总量117508.5万千瓦小时。其中,第一产业用电7957.0万千瓦小时,增长11.7%,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的6.8%;第二产业用电61230.5万千瓦小时,下降10.8%,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52.1%,其中工业用电58263.1万千瓦小时;第三产业用电19654.3万千瓦小时,增长6.3%,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的16.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8666.7万千瓦小时,增长5.5%,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的24.4%。
二、发展中的问题
(一)工业经济发展受阻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仍主要以资源型、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特别是“煤电铝焦”四大工业支柱产业高度依赖资源,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易受价格影响。2023年,我市原煤产量为1064.8万吨,同比下降22.4%;焦炭产量为137.5万吨,同比增长5.3%;发电量为82.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3%;氧化铝产量为291.6万吨,同比增长2.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计71家,3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增长,负增长企业占比达到54.9%,工业经济发展受阻。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1.6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121.3亿元,同比增长0.9%,增幅较2022年回落9.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仅为23.8%,较上年度回落46.5%;工业经济上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0.4个百分点,较上年度回落4.6个百分点,拉动作用大幅减弱。
(二)服务业发展明显放缓
202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64.8亿元,同比增长1.9%,较上年度回落2.1个百分点。在GDP服务业核算的7个行业中,呈现五升二降态势。其中:房地产业完成11.1亿元,同比增长10.5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完成1.0亿元,同比增长3.5%;非营利性服务业完成22.2亿元,同比增长2.3%;金融业完成10.7亿元,同比增长2.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11.1亿元,同比增长1.9%;批发和零售业完成3.9亿元,同比下降8.8%;营利性服务业完成3.5亿元,同比下降14.0%。
(三)消费市场增长动力不足
受国际、国内市场影响,今年以来,我市消费市场基本面虽进一步筑牢,但由于受工业品出厂价格回缩,企业经营受挫,效益下滑,失业率增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人民消费意愿下降等因素影响,消费市场远不及预期,服务业发展后续动力将进一步减弱。
三、建议
我市资源富集、交通便利、产业齐备,区位优势突出,要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市域特色、区域优势,推动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
一要继续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优农业、设施农业,做好农产品深加工及品牌创建,出台相应帮扶政策,千方百计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附加值、竞争力。
二要用好产业链“链长制”、特色专业镇、开发区等有效抓手,推动“煤电铝焦”全产业链协同发展、集链成群,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加快构建具有原平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跟踪监测,帮助企业把脉经济运行趋势,把困难摸清,把原因分析透,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千方百计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三要坚持以文兴旅、以旅彰文,深度挖掘文旅资源,推动星级景区创建,打造一批城郊乡村游休憩地、景区周边游承接地、康养休闲游目的地,以提振文旅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四是用好用活省市数字经济扶持政策,持续推动电子信息装备产业园、科创谷产业研发基地、云计算数据中心、梨产业大数据和智慧停车场及充电桩等项目建设,为新兴产业发展做好接续储备,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为全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